第669章 后汉择嗣-《五代十国往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司马昭弑杀曹髦后,逼迫太后下懿旨,污蔑曹髦大逆不道,把曹髦骂了一个狗血喷头,然后宣布剥夺其帝号,降为“高贵乡公”。然后司马昭上疏请以王礼葬之。

    不知这人是要谄媚于郭威,还是要诚心恶心郭威。如果刘承祐是曹髦,那么郭威不就是司马昭了吗?

    还好,郭威保持了一颗清醒的头脑,对身边左右说道:“事发仓促,没能保护好皇上,我的罪过已经够大了,怎能还对他有所贬低?”

    冯道率领文武百官晋见郭威,还未等向郭威行礼,郭威抢先一步,对冯道下跪磕头行礼。因为郭威现在的身份是汉臣,不是汉贼,在大汉的框架内,冯道是太师(“三公”之首,正一品),级别高于郭威(侍中,正二品),所以郭威要向冯道下跪磕头。

    面对郭威的大礼参拜,冯道坦然接受。其背后的政治逻辑是冯道代表大汉朝廷认可了郭威“汉室忠臣”的身份,否则,冯道稍有客套,就等于在骂郭威是汉贼。

    等郭威叩拜完毕,冯道才缓缓伸手,象征性地搀扶他,并在郭威起身的时候,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:“你来这一趟,可真不容易啊!”

    11月23日,郭威把许诺的“合法抢劫十天”压缩成一天,至傍晚时分,汴州城已经恢复了秩序。

    24日,郭威率领文武百官前往明德门,向李太后叩头请安,同时奏请道:“国不可一日无君,请太后早日指定新君!”

    李太后降下懿旨,说郭允明谋逆弑君,朝廷确实应该议定新君。

    在这篇诰令中,李太后为血腥政变做了官方定义,为遇害的史弘肇等人平反,并强烈谴责了犯罪凶手。

    “不谓凶竖连谋,群小得志,密藏锋刃,窃发殿庭,已杀害其忠良,方奏闻于少主……又潜差使臣,矫诏宣命,谋害枢密使郭威、宣徽使王峻、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等……”

    这是李太后对此次政变全过程的官方报道:我跟皇帝不知道此事,都是这帮奸邪小人私下密谋的,先斩后奏,我和皇帝完全蒙在鼓里……

    对于刘承祐之死,太后亦有解释:

    “逆党皇城使李业……郭允明等,胁君于大内,出战于近郊,及至力穷,遂行弑逆,冤愤之极,今古未闻。”

    刘承祐出战冒犯将军虎威,也是被这帮人胁迫,眼见事情败落,这帮人又把皇上撕票了,太坏了。

    显然,这种解释与事实的真相相去甚远,与其说是新闻报道,倒不如说是政治宣传。
    第(2/3)页